您当前的位置 :主页 > 环球 > 亚洲 >

孔子吟咏《狄水操》

来源:世界旅游报 2025-07-22 17:37

时至春秋,礼崩乐坏,孔夫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,寻求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,拯救世道人心。一路来到齐国,来到狄水岸边。

孔子一生,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。《论语·雍也》载,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大意是,智慧的人喜爱水,仁义的人喜爱山;智慧的人懂得变通,仁义的人心境平和。智慧的人快乐,仁义的人长寿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载:孔子“乐水”,把最后的情感,寄托于水波之上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载:徐子曰:“仲尼亟称于水,曰:‘水哉,水哉!’何取于水也?”大意是,徐辟说:“孔子经常对水称赞,说:‘水啊,水啊!’他从水中取得什么启示呢?”

孔子从水中,的确悟出了人生的智慧和天地之间的大道理。《孔子集语》载:孔子曰:“夫水者,启子比德焉。遍予而无私,似德;所及者生,似仁。”大意是,孔子说:水,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。它遍布天下,给予万物,并无偏私,有如君子的道德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载:有孺子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孔子曰:“小人听之,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,自取之也。”通过清濯缨,浊濯足,孔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: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,忠奸善恶、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。《论语·子罕》载: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他站在岸边,看到流水日夜不停地流逝,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,慨叹人生世事之变。

《论语·先进》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:一天,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弟子们的志向,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,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。惟有曾点(字皙)的志向与众人不同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意思是说,当春天来了,穿上舒适的春装,相约上五六成年人,六七少年人,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,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,大家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,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。这样一番话,却得到了孔夫子的赞同:“吾与点也!”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!
 
孔子所在的鲁国,与黄河之间隔着卫国、郑国。但他周游列国时,多数时间来往于齐国、卫国、郑国等黄河沿岸国家,留下了很多与黄河有关的故事。

35岁时,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击败,逃到齐国,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。期间,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,闻习韶乐之盛美,三月不知肉味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说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齐景公说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。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他日又问政于孔子,孔子说:“政在节财。”景公深以为然,十分赞赏孔子,想封孔子以尼谿田,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。孔子在齐国郁郁不得志,正好晋国权臣赵简子相邀,便萌生了另投晋国的想法。齐国与晋国在西北部隔黄河相望,孔子离开齐都临淄西北而行来到了狄水边上。

今孔子博物馆,藏有一幅《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》。图上有一部分为“西河返驾”,说的就是孔子发生在黄河边上的故事:晋昭公时,公族弱,大夫势力强,赵简子为大夫,专国事,致力于改革,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、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。赵简子来信邀请孔子到晋国帮助他治理国政,时孔子周游列国投报无门,便启程到晋国去见赵简子。走到黄河边时听说晋大夫窦鸣犊、舜华被赵简子杀了。孔子面对河水感叹道:“美哉水,洋洋乎!丘之不济此,命也夫!窦鸣犊,舜华,晋国之贤大夫也。赵简子未得志之时,须此两人而后从政,及其已得志,杀之乃从政。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,而况乎丘哉?”这句话的大意是,壮美啊,大河之水,浩浩荡荡!我无法渡过这条河,这是命啊!窦鸣犊、舜华都是晋国的贤大夫。当赵简子还没有得志的时候,是依靠这两个人才得以从政的;等到他得志了,却杀了他们来执掌政权。鸟兽对于不义之举尚且知道躲避,何况我孔丘呢?于是就返回。鸟巢倾覆,凤凰远走,恐伤及其类,鸟兽尚且如此,何况圣人。

清《高苑县志·艺文志》,载有一首孔子《狄水歌》:“狄之水兮风扬波,舟楫颠倒更相加,归来归来胡为斯。”大意是,孔子来到狄水边,欲坐船渡河。却见大水扬起波浪,把渡船打翻了。孔子慨叹天公不作美,有意阻止他,反思自己一生的追求,慨叹生不逢时。

孔子时代哪条河流为“狄水”?宋代李石在其 《续博物志》卷八中说:“孔子临狄水而歌曰:狄水衍兮风扬波。”但未解释狄水究竟在哪里。《汉语大词典》关于“狄水”的解释,也仅仅是“河流名”三个字。在元代于钦所著地理书《齐乘》关于“大清河”中,记载了主要一句话:河水东分,济水受河,盖荥口水断不通,始是处,与清水合。昔赵杀鸣犊,孔子临河而叹,作歌曰:“狄之水兮风杨波,舟楫颠倒更相加,归来归来胡为斯。”按故狄也,是济所经,得其通称。

文中所说临济,汉代早期城,邻狄城,在今高苑城。既然“狄水歌”出现在《高苑县志》中,可见前人认为狄水当与高苑有关。高苑地名来源于齐桓公苑囿的掌故,地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东南高城镇,境内有狄城遗址。自东汉立县,至1948年与相邻的青城县合并为高青县。《狄水歌》说水之扬波乃至于让舟楫颠倒,可知此河流非一般的小河沟,而孔子时代高苑地称得上大河的,南有济水、北为黄河,而济水近狄城。狄城遗址位于高城镇,是孔子到齐国前200年鄋瞒国的都城。瞍瞒,长狄人的称谓,这也是狄城这一概念的由来。《齐乘》所说“临济,故狄也,是济所经,得其通称”。翻译成白话就是:临济,是故狄城所在;济水流经此地,这段河道就有了狄水的名字。由此推论,就如同长江上游一段被称为金沙江一样,济水靠近狄城的一段水道,被孔子称作了狄水。这么看来,孔子他老人家也与狄城也有些渊源了。

《高苑县志》刊有的孔子《狄水歌》与《水经注·漯水》的记载基本一致:“孔子临狄水而歌曰:‘狄水衍兮风扬沙,船楫颠倒更相加。归来归来兮,胡为斯疑?’”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•汉诗卷十一》收录的《将归操》,与《高苑县志》的版本一致。只是诗前加了一个小序:《将归操》者,孔子之所作也。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,孔子将往。未至,渡狄水,闻赵杀其贤大夫窦鸣犊,喟然而叹之曰:“夫赵之所以治者,鸣犊之力也。杀鸣犊而聘余,何丘之往也?夫燔林而田,则麒麟不至;覆巢破卵,则凤皇不翔。鸟兽尚恶伤类,而况君子哉!”于是援琴而鼓之云:“狄之水兮风扬波,船楫颠倒更相加,归来归来胡为斯。”

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•汉诗卷十一》收录的《陬操》,作者所咏叹的背景和事件,也大致与《狄水歌》相似,不同的是地点改成了黄河边上。前序云:《史记》孔子世家曰:“孔子闻窦鸣犊、舜华之死也,临河而叹。乃还息乎陬乡,作为陬操以哀之。”《孔丛子》曰:“赵简子使聘,夫子将至焉,及河。闻鸣犊与窦犨之见杀也,回舆而旋之卫。使鄹,遂为操曰:“周道衰微,礼乐陵迟。文武既坠,吾将焉归。周游天下,靡邦可依。凤鸟不识,珍宝枭鸱。眷然顾之,惨然心悲。巾车命驾,将适唐都。黄河洋洋,攸攸之鱼。临津不济,还辕息鄹。伤予道穷,哀彼无辜。翱翔于卫,复我旧庐。从我所好,其乐只且。”

从时间上推断,孔子所过狄水是狄城之侧的济水的命题,也能成立。孔子过狄水想去见的,是赵简子。赵简子,名鞅,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,又名志父,亦称赵孟。是《赵氏孤儿》中的孤儿赵武之孙。晋昭公时,公族弱,大夫势力强,赵简子为大夫,专国事,致力于改革,这也是他召孔子到晋国的原因。赵简子生年不详,死于公元前476年,他比起活到公元前490年的齐景公晚去世了14年,可以说是同时代人。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,他活了73岁。如果孔子35岁到齐国,依上述数据推算,这年齐景公已经59岁,已经没有了变革创新的锐气;赵简子45岁,还处在壮年,招贤纳士辅佐当时的诸侯霸主晋昭公正欲大展宏图。这么看来,齐国弃其贤者不用,晋国求贤若渴,孔子离开齐国赴晋国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河(今小清河,古济水)之隔的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民间,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春秋时代,孔子适齐,虽闻韶乐于齐都,游说齐国君臣,其政治主张却得不到齐景公的采纳,遂率弟子出临淄,取道西北到晋国。过狄水时,车马受阻,孔子曰:“噫,滔滔皆是,欲济无梁,良可浩叹。”弟子子路见狄水正值枯水季节,有个路口河窄水浅,遂打马驾车过河,众弟子随后。无奈车陷泥水中,马又脱套,车架形成车桥。众弟子踏车过河后,颜渊、闵子骞等招来众多乡民帮助,把马车拽到彼岸。众乡民知是孔子从此经过,遂邀请孔子赐地名,孔子回想起刚才惊险的一幕,随口答曰:“马车桥”。这就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地名的由来。这一传说,也与上述史实大致相合,不同处是阻断孔子行程的,一是大水,一是泥沼。

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张耀璧主修《高苑县志》,收录了康熙进士成永健的一首诗,题为《高苑拜鲁仲连墓》:“高风直共海天秋,气压燕秦动列侯。万骑争如一矢下,匹夫耻见六王收。勋名蝉蜕非游侠,故国牛眠认首邱。芳草斜阳独凭吊,油油狄水漾清流。”诗的尾句也提到了“狄水”,可做狄水在高苑(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高城镇)的旁证。(作者 孟庆尧)
 
上一篇:刘鹗“千乘”治黄考
下一篇:没有了
投稿郵箱:mishu@188.com Copyright © 2017-2019 unwto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