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主页 > 环球 > 亚洲 >

作家洪斌:今晚三万人夜涌浙江墙头村,在山海之间写好乡村振兴“文化篇”

来源:世界旅游报 2025-10-05 23:13
夜幕低垂,华灯初上,青石板路在璀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如一条蜿蜒的丝带穿梭于古宅巷弄之间。人群熙熙攘攘,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寸空气中,这个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墙头镇的古老村落——墙头村,正沉浸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热闹盛宴之中。
 
 
三万人为何而来?为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更为“看得见的未来”
 
 
墙头村绝非是“网红打卡”潮流下的偶然爆点,而是历经漫长岁月、厚积薄发的璀璨结晶。早在2013年,它便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,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;2020年,又成功跻身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之列;2023年,更是荣耀地成为全省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中的一员。
 
从“保下来”到“活起来”,再到“火起来”,墙头村完成了一场华丽的三级跳。
 
第一跳,保文脉。墙头村的历史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南宋咸淳年间。漫步村中,明清古建错落有致,仿佛是一部部凝固的历史典籍,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;清代诗社韵味悠长,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雅趣在此凝聚,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;民国商埠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仿佛仍在眼前。当地政府对这些珍贵遗产高度重视,一一建档修编,秉持着“不拆真遗存,不建假古董”的坚定原则,精心守护着这份历史记忆,让古老的文脉得以延续。
 
第二跳,活业态。曾经沉寂的老宅,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咖啡的醇香从老宅的窗棂间飘散而出,吸引着年轻人驻足品味,在这里,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,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这份宁静与惬意;祠堂里,悠扬的越剧腔调婉转回荡,传统戏曲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。与此同时,竹根雕艺人用灵动的双手赋予竹子新的生命,中草药种植基地散发着自然的芬芳,昆虫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感受大自然的奥秘。传统非遗与Z世代的文化需求完美同频共振,为古老村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。
 
第三跳,优治理。交通的便利为墙头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象西公路的畅通无阻,使得从这里出发,1小时便可抵达宁波,3小时能轻松抵达沪杭等大城市,大大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,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便捷地来到这里。此外,3A景区村庄、省级农村社区创建同步推进,全方位提升了游客的体验。干净整洁的街道、完善的基础设施、热情好客的村民,让游客们“进得来、留得住、还想来”。
 
这3万人的涌入,并非是为了短暂的猎奇,而是为了体验一种“山海之间、古今辉映”的独特生活方式。在这里,他们可以感受到大海的磅礴与温柔,领略到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,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。这,恰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。
 
 
古村“出圈”靠什么?靠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双向奔赴
 
守正,方能守住“村魂”。墙头村在发展过程中,始终坚持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对历史遗迹进行精心保护。老渡口,曾经是村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,如今虽不再停靠竹木船,但那石阶上的系缆孔依然清晰可见,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交通故事,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船只往来、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;孔家穿堂宅,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古老建筑,不拆一梁一柱,只加装可逆钢构,巧妙地将“清代客厅”转变为“当代展厅”,在保护中实现了合理利用,让古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。
 
文化不是“布景板”,而是“主场景”。当大学生们在明代天井中深情唱起《天上掉下个林妹妹》,传统戏曲与青春活力碰撞出绚丽的火花,古老的越剧在新一代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机;当“10后”的孩子们在“红木犀诗社”旧址中吟诵《诗经·陈风》,那稚嫩的童声仿佛穿越了时空,让古老的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传统,在这里拥有了“穿越”时空的力量,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 
创新,才能创成“产业”。台湾设计师梅森独具匠心,将三脚六西沪艺术馆打造成了一座“可阅读的立体杂志”。在这里,一杯香浓的咖啡,让人在品味中放松身心;一件当代艺术作品,激发着人们的无限遐想;一段口述历史,带领人们穿越时空,感受岁月的变迁。这种独特的体验,实现了“老宅收益>房租收益”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,让古老的老宅成为了文化创意的摇篮。
 
本地乡贤与返乡青年组成的“西沪艺创”社群,更是活力四射。他们一年落地30场主题活动,从艺术展览到文化讲座,从手工制作到音乐派对,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还带动户均增收2.3万元。事实证明:文化+创意,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,可以把“高颜值”转化为“高价值”,把“流量”沉淀为“留量”,为乡村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。
 
交通赋能,从“山海阻隔”到“快达慢游”
 
交通升级,如同为墙头村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,催生了业态的蝶变。随着投资6.5亿元的滨海环岛“1号公路”改造提升,独特的滨海风情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吸引了大批青年创客扎根象山。
 
沿着这条美丽的公路,村咖、山咖、高端民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,不断拓展着消费新场景。走进村咖,温馨的氛围、醇香的咖啡,让人仿佛置身于城市的精致角落,却又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惬意;入住高端民宿,独特的建筑风格、贴心的服务,让游客们在享受舒适住宿的同时,也能深入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。“如今游客来象山,不再是简单观光,而是深度融入轻户外、微度假——徒步、骑行、打卡、住民宿,解锁多元新玩法。”海山屿营地的小俞兴奋地说道。在这里,游客们可以尽情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,感受山海的壮美与宁静。
 
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奔赴,正持续推动着交旅融合的发展,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澎湃动力。据象山县文广旅体局统计,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,象山接待游客53.15万人次,同比增长31.45%。客流、消费、停留时长三项指标均刷新纪录,进一步释放了“山海联动、主客共享”的文旅新动能,让象山成为了游客们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。
 
从“一夜爆红”到“长红常青”,关键在“以人民为中心”
 
总书记强调,“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”。墙头村的实践深刻诠释了这一理念,其启示在于:铸魂不是“自上而下”的灌输,而是“人人参与”的共创。
 
让原住民成为“合伙人”。村集体积极作为,统一回购闲置农房,再以合理的价格返租给运营团队。村民们通过拿租金、挣薪金、分股金,共享了发展红利,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。去年,墙头镇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,旅游收入7800万元,同比增长6%,新增就业80余个。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。
 
让游客成为“新村民”。建立“乡村共创”机制,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。上海设计师认领老宅,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,让古老建筑焕发出新的艺术气息;杭州咖啡师入驻古祠,让传统建筑弥漫着咖啡的香气,成为了游客们休闲交流的好去处;北京研学机构包下祠堂两厢,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。在这里,游客与村民和谐共处,形成了“主客共享”的生活共同体。
 
让传统文化成为“活教材”。把“红木犀诗社”十集诗课开发成研学课程,让孩子们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,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;把竹根雕、渔编、海盐制作变成“可以带走的体验”,孩子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,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还完成了文化的传递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,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。
 
形在“古村”,魂在“人民”;只要人的故事在,村的传奇就不会落幕。墙头村的发展,正是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生动体现。
 
写在山海之间:让更多“墙头”走向复兴
 
当前,墙头镇的城乡文旅共生实践成功入选“2025城乡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案例”,全国仅有6个案例获此殊荣。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墙头村发展的肯定,更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 
然而,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,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。个别地方“一哄而上”造仿古街,只注重外表的模仿,却缺乏内在的文化底蕴,结果“千村一面”,失去了独特的魅力;个别地方“重建筑、轻文化”,老宅修好了,却缺乏文化支撑,无法吸引游客,人留不住。
 
墙头的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:传统村落保护,必须坚持“文化引领、产业为基、人民主体、政府统筹”。
 
政府“有形之手”要发挥好作用,定规则、补短板,把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数字治理做精做优。加强道路建设,让交通更加便捷;完善水电供应,保障村民和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;推进数字治理,提高乡村管理的效率和水平,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。
 
市场“无形之手”要合理配置资源、强化运营,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开发运营,提高传统村落的开发和运营水平;鼓励创新创业,培育新的业态和增长点,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 
人民“勤劳之手”要唱主角、得实惠,把“要我保护”变成“我要保护”。激发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让他们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力军。只有当村民们真正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,愿意为保护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,传统村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 
只有当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的“增量”,而不是保护的“变量”,古村才能避免“昙花一现”,实现“生生不息”。
 
今夜,墙头村的灯火渐次熄灭,西沪港的潮水再次涨起。3万游客带来的脚印、笑声与消费,终将随潮退去。
 
但留在古宅、留在人心里的文化自信,已像大雷山的岩石一样,牢牢扎根。
 
让我们期待,在更广阔的山海之间,有更多传统村落像墙头一样,以文化之光照亮振兴之路,以复兴之笔回答时代之问——
 
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中国式乡村,必将在新时代铺展为气象万千的“富春山居图”,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诗意家园。
 
(本文作者洪斌,宁波人,拥有多重身份,包括作家、诗人、客座教授、评论员、总编及高级记者,并担任多领域顾问。其发表文字作品总量逾700万字,2023年凭诗词作品获首届“春华杯”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,凸显深厚文学造诣。)
 

上一篇:山东省高青县:共富工坊的增收密码
下一篇:没有了
投稿郵箱:mishu@188.com Copyright © 2017-2019 unwto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