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主页 > 资讯 >

文旅项目倒闭潮来袭,文旅要如何破局?

来源:世界旅游报 2025-09-27 21:58

一、崩盘现场:从百亿梦想到集体破产的荒诞剧

2025年夏,西宁中院的一纸裁定刺破了地方文旅最后的体面——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及下属13家公司集体进入破产清算,4.8亿元注册资本连同"三年投融资百亿,五年上市"的豪言壮语一同蒸发。这家省属一级国资平台的崩塌充满黑色幽默:2371 万元投给无产权的露营地,收购资不抵债企业倒贴3000万,董事长喇积元、党委副书记马尚德等高管因腐败 "团灭",直到资金链断裂时,8.52 亿元总资产中仅有 1.77 亿元流动资产,还被大量应收款长期占用。

青海旅投不是孤例。河南洛阳孟津文旅集团早已带着5.13亿元打造的"三彩文化小镇"破产,这个目标年游客量仅50万人的项目,从诞生起就注定无法覆盖成本,最终沦为"鬼城"。西安曲江文旅手握大唐不夜城、大雁塔等5A级景区,三年累计亏损5.74亿元,控股方1.145亿股股份被司法冻结,不得不抛售大明宫遗址公园求生。桂林旅游坐拥漓江30%的星级游船,五年亏掉9.62亿元;张家界旅游集团更创下累计13.48亿元的亏损纪录,旗下大庸古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最荒诞的莫过于大庸古城的结局。这个投资24.43亿元、占地240亩的"明星项目",试营业四年亏损超10.8亿元,198间商铺仅剩四五家免租经营,唯一盈利的竟是停车场。2024年上半年,其核心的飞行影院和游船每天平均接待不足15人,耗资5亿元打造的沉浸式演艺场"演一场亏一场",最终只能停摆。如今的古城里,遛狗的居民比游客还多,曾经规划的"年净利润2亿元"成了天大的笑话。

资本市场的冰冷数据更触目惊心:44 家文旅上市公司中,25 家一季度营收负增长,占比 56.8%。这场崩塌甚至蔓延至航空业,南方航空、中国东航、中国国航同期分别亏损 7.47 亿、9.95 亿、20.44 亿元,成了文旅泡沫的连带牺牲品。

二、三大病根:政绩冲动下的系统性溃败

1. 借壳文旅的基建游戏

"讲文旅的壳,做财政的钱,干地产的活",这句行业暗语道破了泡沫本质。大庸古城立项仅3 个月就仓促开工,550天工期拖了近五年,建设中边改边建、"施工等设计",根源在于项目本就是政绩工程而非市场产物。张家界市文旅局局长直言不讳:"当时觉得能赚钱,肥水不流外人田,就让国企来做了"。

这种"借壳搞基建"的模式形成固定套路:以文旅名义圈地拿项目,用财政资金或国企信用融资,将成本摊入基建投资,最后通过周边地产开发回本。青海旅投6.75亿元非流动资产多为低效股权,本质是用文旅名义做资产腾挪;张家界同期还上马了投资17亿元的"古庸城",与大庸古城风格、业态完全雷同,至今未能营业。当地产行情遇冷,这套玩法瞬间失灵,留下一堆无法变现的钢筋水泥。

2. 同质化绞杀与体验缺失

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89.8%的受访者认为古镇"相似"或"非常相似",这种复制粘贴正在劝退游客。大庸古城的仿古建筑与全国上千个古镇别无二致,商铺里卖的还是手串、烤肠、臭豆腐,核心演艺项目在当地同类竞品中毫无优势——别家能容纳两三千人,它的剧场峰值仅349 人。

同质化的病根在于文化挖掘的缺失。多数人造古镇要么没有历史底蕴,要么把冷门文化当噱头,设计时既无精准定位,也无业态规划。曲江文旅的困境更具代表性:手握顶级文化IP却固守 "门票+索道+演出"模式,对年轻人追求的"轻松感、真实感、幸福感" 视而不见,最终被市场抛弃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"青砖绿瓦下全是商业街,瓦舍勾栏里卖着全国同款商品,游客凭什么买单?"

3. 失控的决策与监管真空

青海旅投的破产报告揭示了惊人的管理乱象:高管滥用职权,投资无需科学论证,2371万元投给无产权项目竟无人追责。大庸古城的审批、建设全程充满漏洞,工程超概算、手续不完善已成常态,决策者既不调研市场,也不评估风险,等到领导调走,烂摊子便无人接手。

这种"拍脑袋决策、拍胸脯保证、拍屁股走人"的三角循环,在国资文旅平台中并非个例。洛阳孟津文旅集团破产时,资产仅3334万元却负债9036万元,如此离谱的债务结构,在立项时竟未被察觉。银川文旅投资集团39亿元债务拖累3000多名债权人,暴露的正是监管缺位下的决策失控。当投资节奏比游客入园还快,算账成了事后补救的程序,崩盘只是时间问题。

三、诡异反差:17 亿人次出游潮中的死亡陷阱

2025年一季度,国内出游人次17.94亿,同比增长26.4%;旅游总花费1.8万亿元,增长18.6%。一边是景点限流的火爆景象,一边是文旅企业批量倒闭,这种反差背后是市场的结构性变革。

年轻游客的消费逻辑早已迭代。"穷游" 趋势下,他们不再为门票和仿古建筑买单,转而追求 "新五感" 体验。龙潭大峡谷的重生颇具启示:这个国内首家破产的5A景区,重组后放下"大投资" 执念,用1元冰棍、2.5元黄瓜打动游客,靠保留自然野趣实现逆袭。反观大庸古城,既没有龙潭大峡谷的自然禀赋,又缺乏创新体验,沦为弃子实属必然。

另一个关键变化是流量逻辑的失效。过去靠网红营销就能引流,但如今热点迭代速度远超项目建设周期。大庸古城2016年跟风"古城热"立项,等2021年运营时,市场风口早已过去。更致命的是,多数项目把流量当目的而非手段,既无承接流量的产品,也无留住游客的服务。曲江文旅的大唐不夜城半年仅赚23.53万元,证明即便有流量,没有变现能力仍是徒劳。

资源依赖症则成了另一个陷阱。桂林旅游、张家界集团手握核心山水资源,却躺在上面睡大觉,忽视体验升级。数据显示,自然景观类景区门票收入占比普遍超 50%,但人力、维护成本持续攀升,形成 "门票撑门面,负债背身后" 的恶性循环。当游客开始拒绝为单一景观付费,这些景区便瞬间失去抗风险能力。

四、破局之路:从圈地挖矿到匠心耕种

1. 斩断政绩与项目的利益链

张家界的反思颇具代表性:"跟风了,对市场预判太主观,错过了窗口期"。要避免重蹈覆辙,首先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。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 "幸福产业" 定位,正是明确信号 —— 旅游业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。地方政府应摒弃 "唯评级论",建立市场化决策机制,让专业机构而非官员主导项目论证,同时完善终身追责制,杜绝 "拍板无责"。

金融端的改革同样关键。"短贷长投" 的资金错配是文旅项目的通病,青海旅投的现金流危机就源于此。应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长期运维贷款,将还款周期与项目盈利周期匹配,同时建立文旅项目风险评估体系,对同质化、低回报项目精准限流。

2. 用文化内核替代建筑外壳

成功案例早已给出答案。龙潭大峡谷的重生靠的是"减法思维":放弃贪大求全的开发,保留自然野趣,用平价商品赢得信任。这印证了旅游的本质——不是看建筑,而是获得独特体验。真正的文化赋能,从来不是青砖绿瓦的堆砌,而是对在地文化的创新转化:云南沙溪古镇修复古集市而非新建商铺,浙江松阳活化古民居打造民宿集群,都证明了文化真实感的价值。

IP打造需要精准定位。曲江文旅的教训警示我们,即便有大唐文化 IP,若只做表面文章也会失败。反观故宫,从文创产品到数字展览,始终围绕 "皇家文化" 核心做延伸,既保持文化本真,又契合现代需求。文旅项目需深入挖掘地域特质,比如青海旅投本可依托盐湖、草原打造生态体验,而非盲目投资商铺酒店。

3. 从流量争夺到价值沉淀

2025年的倒闭潮不是行业挽歌,而是净化筛选。那些倒下的项目如同"刮骨疗毒",倒逼行业回归理性。张家界已组建债务化解专班,通过"资本公积转增股本"" 引进投资人"盘活大庸古城,试图用市场化手段修复残局。这种" 有序出清 + 优质替代 " 的模式,正在为行业腾出发展空间。

长期主义终将胜出。日本合掌村用30年时间保护传统建筑,打造"慢生活" 体验,如今年均游客超150万人次;国内的福建土楼不再只卖门票,而是通过非遗体验、客家美食让游客停留时间从 2小时延长至1天。这些案例证明,文旅不是圈地挖矿的短线博弈,而是需要匠心耕种的长期事业。

结语:冰雪消融后的新生

当24亿的古城沦为遛狗场,当百亿的上市梦化为泡影,2025年的文旅倒闭潮终于撕下了行业的浮夸面具。这场泡沫破裂不是终点,而是回归本质的起点——它让我们看清,真正的文旅竞争力不在建筑高度、投资规模,而在文化深度、体验温度与运营精度。

正如龙潭大峡谷的1元冰棍所传递的:旅游的核心是真诚与尊重。当地方政府放下政绩冲动,开发者沉下心挖掘文化,运营者用心打磨体验,文旅行业才能走出"建得起、养不起"的怪圈。冰雪消融之后,挺立的必将是那些深植文化土壤、敬畏市场规律的耕耘者,而这,正是行业进化的必然代价。


投稿郵箱:mishu@188.com Copyright © 2017-2019 unwtonew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